首页 > 科普宣传

基于精准医疗背景下的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7-04-01 来源:湖北省抗癌协会

       中医治疗癌瘤的学术精华分散记载于古医经、内外妇儿杂病各科医著和民间验方中。殷墟甲骨文上已有‍“瘤”字的记载。历代医家从理论到临床实践不断繁荣了肿瘤学科,使其成为中医学的崭新临床分科。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创立一套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的辨证方法, 奠定了中医肿瘤学临床辨证论治规范。明清外科学家对肿瘤的病因、病机、内治、外治等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为当今肿瘤中医外治提供了宝贵素材。温病学说中诊法察舌验齿,邪正关系“热邪”和“伤阴”有效指导了中医肿瘤临床。《神农本草经》所载人参、大黄、半夏等150多味药为中医治疗肿瘤的常用药。《伤寒杂病论》对“胃反”“积聚”及妇科肿瘤等的发生、症状和治疗有较为明确的描述, 记载的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等仍被常用于临床肿瘤的治疗。孙思邈《千金方》中有类似宫颈癌瘤、乳房癌瘤的记载, 擅用虫药如僵蚕、全蝎等治疗。宋代《卫济宝书》首提“癌”字,并论述其证治, 以及用廖香膏外贴治疗癌发, 其中“五善七恶”的观察方法对肿瘤的诊治和判断预后均有一定指导意义。王清仁《医林改错》提出了肿瘤治疗的活血化瘀法、为后世活血化瘀法治疗肿瘤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唐容川《血证论》、《中西汇通医书五种》“痞满、积聚、症瘕”等肿瘤类疾病与气血瘀滞脏腑经络有关, 提倡活血化瘀法。

       中医肿瘤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临床中逐步形成了一定特色和优势。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已从简单的临床研究逐步走向了科学化、规范化的大规模临床研究;从简单的中药抗肿瘤实验研究进入中医药抑制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1990年代以来中医肿瘤研究领域涉及临床、实验、文献等领域;实验研究涉及了肿瘤患者免疫功能、肿瘤细胞凋亡、肿瘤新生血管、肿瘤多药耐药研究等,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伴随着现代实验肿瘤技术的发展,中医药在肿瘤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成绩,已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方法深入探讨中医抗肿瘤的作用机制。通过临床学者的不断研究,针对肿瘤不同阶段临床特点,提出了毒邪为主说、痰邪为主说、瘀血为主说、气郁学说、阳虚学说、正虚学说、耗散学说等学术观点,其中肿瘤“耗散病机假说”和“固摄扶正法”的提出,为中医肿瘤临床研究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另外,尚有创新发病学说提出射线为“火毒”性质,在临床上引起“火邪”特有的证候;化疗药物有“药毒”特性,临床上引起气血亏虚为主的证候。早期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中期扶正祛邪并重;晚期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温病学家认为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热象偏盛,热象与伤阴往往同时并存,特别在温病的后期阴伤的表现尤为突出。温病临床表现的一大特点是易内陷生变。若病邪较盛,正气不支,邪可内陷而发生各种变证,危证。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在癌瘤发展过程中每可出现热毒内蕴而耗伤阴液,癌瘤的发生发展及转归,邪毒的传变与温病学说的论述每有殊途同归之表现。临床诸多癌瘤皆可表现为热毒内蕴,耗伤阴液。且多处于疾病的进展期或危重期,掌握其治疗时机及用药法度极为关键。温病学术内涵的外延应用是亟待发掘的重要领域,温病研究温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由于外邪的胜复,常能化火,热邪传变透营入血,耗气伤阴,又与癌症的发展转归类同(温邪具阳热属性)。根据温者清之原则,则清热解毒法贯穿于卫气营血病证传变的全过程(目前治疗肿瘤的中草药以清热解毒药比例最大:药理实验和临床验证表明大多数清热解毒药有较强的抗癌活性)如半枝莲、野百合、白英、龙葵、石上柏、山豆根、鸦胆子、穿心莲、白花蛇舌草、肿节风、金银花、青黛等。另外,清热养阴应该自始至终贯穿,因伤阴的程度和阴亏的恢复影响疾病的预后。

       1980年代以来,我国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方面可谓硕果累累,成绩非凡。特别在倡导肿瘤 “综合治疗”的今天, 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就更显其优势和特色,被公认是继手术、放疗、化疗及靶向治疗之后的第五大治疗方法,是癌症多学科综合治疗中的有效方法之一。

       诺贝尔奖获得者Renato Dulbecco于1986年发表短文《肿瘤研究的转折点:人类基因组测序》,文中提出科学问题和研究假说:如果我们想更多地了解肿瘤,我们从现在起必须关注细胞的基因组。我们有两种选择,相比于逐个基因的解析,从对细胞基因组测序入手,更为有用。从哪个物种着手努力?如果我们想理解人类肿瘤,那就应从人类开始。2015年1月30日奥巴马在白宫发表国情咨文时发起了“精准医学倡议”,这里“精准医疗”的概念是指衍生自个性化医疗,它是根据个体基因特征、环境以及生活习惯,为病人量身设计出最佳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一种定制医疗模式。对癌症而言,精准医疗是通过检测癌症患者的DNA基因信息,来诊断或治疗患者的疾病。癌症是基因组疾病,针对每位患者的基因图谱,了解癌细胞内的遗传改变,是更有效的治疗癌症方式。其具有靶向性、高效性、预防性的特点。精准医疗理念是基于现代科学技术、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各种组学技术产生的新的医学思潮,必将为解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和人类健康、长寿做出重要贡献。

       中医处于时代的科技洪流之中,必须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利用现代医学已经取得的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弥补中医在群体化治疗规律探索上的不足,为中医的精准化发展提供助力。精准医学的核心是根据每个病人的个人特征,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这与传统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从精准医学的远期目标来看,精准除了精确、准确的表面涵义外,其核心意义是其中蕴含的个体化医疗的理念,也就是精准地辨识个体的状态,实现精准地针对个体状态的治疗。显然,这是对中国传统医学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辨证论治理念的回归。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指导个体化治疗,是当今中医临床治疗肿瘤的最大优势。

       辨证论治是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治疗。同一种肿瘤疾病,因为处于不同的治疗阶段、患者体质的不同、对各种治疗的反应性不同、兼有的其他疾病不同等因素,经过中医的辨证,其论治方法可以大不相同或同中见异。“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是指导中医进行个体化治疗的关键。从作为肿瘤个体化治疗基础的基因与中医个体化治疗的“证”存在着不少共性,可以认为,基因改变与“证”本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中药对缓解症状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大黄、麻仁通便,诃子、灶心黄土涩肠止泻,仙鹤草、白芨、血余炭止血等,均是重要的对症治疗药物,能迅速缓解症状。不断寻找、筛选、总结对抗症状的靶药是临床重要的需求。此外,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剂量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方药量效关系研究不能脱离临床,经方剂量如何折算也必须由临床给出答案。从有效性、安全性和节约药材的角度,形成方药用量临床策略的专家共识。深入研究“随症施量”临床用量策略,使方药量效关系的研究成果引领中医走向量化时代。

       精准医学研究需要整合科研体系,利用现代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手段,为中医药研究提供技术平台,寻找疾病本质和规律,从基因分子水平研究阐释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机制和疗效。加强中医肿瘤思维方法的培养,用中医思维方式去扩充当前肿瘤的中医病因、病机、治则、方药等,加强对“证”的把握能力,整体提升推进该学科的发展。抗肿瘤中药的多靶点效应需进一步阐明,以提高临床用药的精准性。

       在精准医学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推动中医精准化进程符合国人的利益。中医精准化的发展历程有别于西医,中医的优势是在整体观指导下的模糊的、宏观的治疗理念,而中医的弱势在于缺乏对疾病和人体局部的、微观的、精准的认识。未来中医精准化研究的理念是中医的优势与弱势互补,模糊与精准、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中医精准化未来研究的模式是基于现代疾病分科,基于可量化指标检测和评估,基于网络、大数据分析,基于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各类组学的发展,充分体现现代多学科交叉的技术,实现中医在个体化基础之上的群体化的研究,最终实现中医的精准化。

 

湖北省抗癌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肿瘤医院/武汉市洪山区卓刀泉南路116号 电话:027-87670019 E-mail:guanhj3@163.com
鄂ICP备19003833号-1 技术支持:京伦科技

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