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自2006年于广州成立泛珠江区域肿放射肿瘤学协作组并每年召开的学术大会,至今已走过十二个年头,走过了协作区内的每一个省市。今年,来自各地的放射肿瘤学专家和学者们,秉承着“传承创新、融合共享”的理念再一次相聚湖北武汉,共襄一年一度的学术协作盛会。
第十三届泛珠江区域肿瘤放射治疗学术大会于2018年4月12-15日,由泛珠江区域放射肿瘤学协作组、湖北省抗癌协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湖北省放射治疗质量控制中心协办,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湖北省肿瘤医院共同承办。泛珠江区域放射肿瘤学协作组顾问、资深肿瘤放疗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国镇教授和张红志教授,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崔念基教授,四川省肿瘤医院吴大可教授等老前辈亲临大会指导。
大会主席、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谢丛华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大会名誉主席、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周云峰教授,泛珠江区域放射肿瘤学协作组主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卢泰祥教授,分别在开幕式致辞中回顾了泛珠江区域协作组十二年来的发展及合作成果,寄望协作组继续传承区域合作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湖北省抗癌协会理事长魏少忠教授到会代表湖北省抗癌协会向各位嘉宾同道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此次会议云集海内外专家,总结泛珠江区域协作组十二年来合作取得的成果,共同探讨放疗新技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与发展,积极倡导区域协作研究和规范临床新技术应用。回顾过去几年中在肺癌、鼻咽癌临床治疗过程中取得的进展、收获的经验与达成的共识,反思在推行新的治疗技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更适合中国人群的个体化诊疗策略的思考,展望诊疗新模式即将为患者带来的临床获益。为推行“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健康中国2030”战略主题,本次会议的多个专题报告涉及“互联网+ ”、“大数据”,讲者和与会者共同探讨放射治疗技术与成果的共享、组学引导的人工智能在放疗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化解医疗“信息孤岛” 问题的方法、保障数据共享安全的实施方案以及开展智能放疗等前沿问题。
会议分别设置了头颈、胸部、腹盆乳腺及物理技术分会场。除常设的专题报告和论文报告之外,新增了疑难病例讨论环节,由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专家对典型复杂病例的临床诊治关键、不同处置方法和争议重点进行深入讨论、层层剖析,切实解决临床诊疗的疑难问题,使基层医生对相关诊疗技术的进展及疑难病例的诊治有了更加清晰的系统认识,增加了临床判断和处置能力,帮助缩小基层医院与大型医院之间的医疗水平差距。头颈分会场报道了局部晚期复发鼻咽癌同步放化疗与单纯放疗疗效比较的区域内多中心临床研究最新成果,可望应用于鼻咽癌治疗规范的修订和指导鼻咽癌的最优个体化治疗,对改善局部晚期复发鼻咽癌的预后、提高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胸部多中心临床研究聚焦于放疗在EGFR敏感的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地位,探讨合适的放疗时机,放疗技术和剂量,以及提高患者生存率与生活质量的可能性,这些研究的结果将会为进一步优化晚期肺癌综合治疗的策略提供依据。
作为放射治疗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物理师,与放疗医师共同探讨了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从放疗计划的制定到图像引导执行的过程剖析我们是否已经做得足够好。以实际的临床案例说明和指出,IGRT不仅是先进设备和精准技术应用,还需要由放疗医师、物理师和技师共同制订合理的临床目标与干预方案、配合足够的临床与物理学评估,才能保证预期的临床效益。同时,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物理师的很多常规重复性工作都将可能被人工智能的软硬件代劳,物理师需要通过不断学习丰富和更新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次大会时值武汉大学医学物理(硕士班)专业成立15年,大会为此特设了武大物理专场,武汉大学医学物理(硕士班)创始人及武汉大学物理学院领导为专场作致辞,并由该专业的导师和毕业生们作了专题报告与研究论文汇报。
会议共收录学术论文310篇,由组委会专家选出了其中的优秀论文16篇,在大会闭幕式中予以表彰。本次大会共800余人参会,同时采用了网络直播及会后回放,供无法到场的相关临床技术人员观看大会各会场报告。依照惯例,本届大会同时召开了泛珠江区域放射肿瘤学协作组执委会议,并通过竞选决定了第十四届泛珠江区域放射肿瘤学学术大会将于2019年在福建省举办。
湖北省抗癌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肿瘤医院/武汉市洪山区卓刀泉南路116号 电话:027-87670019 E-mail:guanhj3@163.com
鄂ICP备19003833号-1 技术支持: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