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胡欣副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历时 5 年,首次绘制出 PI3K/AKT通路在中国乳腺癌人群中的基因突变谱,并对该通路基因的功能性突变进行了系统解读和鉴定,该研究工作对乳腺癌实现“精准诊疗”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在《自然·通讯》杂志发表。
研究者旨在区分 PI3K/AKT 信号通路上活跃的基因突变,区分出哪些突变会导致乳腺细胞的癌变乃至耐药。该研究对于实现乳腺癌中基因突变数据的“精准解读”,进而为后续开展药物研发、临床试验提供更多数据和证据支持,对未来进一步实施乳腺癌“精准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应用价值。
研究基于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乳腺癌手术的样本,针对PI3K/AKT 信号通路上的 PIK3CA,PIK3R1,PTEN, AKT 等 7 个基因突变进行基因外显子组测序。经测序后发现,突变频率最高的是 PIK3CA,占比达 44%,PIK3R1 基因的突变频率为 17%,这两个基因同时存在突变的情况占到了 9%。
研究团队对比美国肿瘤和癌症基因图谱(TCGA)以及肿瘤体细胞突变目录数据库后发现,中国乳腺癌患者中 PIK3CA 突变频率与西方数据库相当,而 PIK3R1 基因突变频率明显高于西方人群。研究团队首次绘制出中国乳腺癌人群该通路的基因突变谱,不仅展现了中国乳腺癌患者的基因突变特征,还首次公布了一批中国患者特有的新发现突变。
研究者说
邵志敏教授表示,为了进一步弄清楚 PIK3CA 和 PIK3R1 基因中哪些位置上的突变将导致乳腺细胞癌变和耐药情况产生,研究团队自主研发了一套名为ReMB功能性突变筛选系统,并针对两个基因的大部分突变点位进行系统化的功能性研究和鉴定。
研究发现,PIK3CA 基因中的第39、1049、345、1043、1047 等点位发生的突变和 PIK3R1 基因中的第 160、329、560 等点位发生的突变,将导致乳腺细胞的恶性转化以及化疗药物表柔比星和通路抑制剂BKM120的耐药。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能够成功地预测导致乳腺肿瘤细胞快速增殖和耐药的‘坏分子’”。这是一项重要的转化性研究,它对于未来实施乳腺癌的精准治疗以及新型药物研发的意义不言而喻。
该研究首次找到了参与调控肿瘤恶性转化和耐药的 PI3K/AKT 通路中,哪些基因、哪些突变位点会直接导致患者预后变差的关键因素。该通路的深入研究将为临床用药及未来针对这些靶点的药物研发提供重要的理据支持,同时也为未来推动乳腺癌的“精准诊疗”的全面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邵志敏教授非常看好此类具有极强临床转化应用价值的研究。他强调:“好的研究一定是能有效被转化的,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够指导临床,突破现有诊疗过程中的‘瓶颈’和难点,有效地给患者带去生存获益。”
摘自 《全球肿瘤快讯》
湖北省抗癌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肿瘤医院/武汉市洪山区卓刀泉南路116号 电话:027-87670019 E-mail:guanhj3@163.com
鄂ICP备19003833号-1 技术支持: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