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0日,由湖北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淋巴瘤科承办的湖北省继续教育项目“恶性淋巴瘤诊疗新进展”学习班(2024-03-04-002)在武汉隆重召开。本次学术会议由湖北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张利玲教授和湖北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附属同济医院姜永生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 会议伊始,张利玲教授,姜永生教授分别致辞,他们首先祝贺2024年湖北省继续教育项目“恶性淋巴瘤诊疗新进展”学习班顺利召开,同时也敦促淋巴瘤领域医务人员务必加强并重视继续教育,熟读指南,追踪新研究进展,以更好的提高淋巴瘤诊疗水平,造福患者! 学术环节,首先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病理研究所敖启林教授带来的“单形性嗜上皮肠T细胞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及进展”。敖启林教授就单形性嗜上皮肠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特征等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多个MEITL的病理诊断过程的深入讲解加深了大家对MEITL的理解。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刘涛教授对“NK/T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刘涛教授分别介绍了早期、进展期及复发难治NK/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从多个纬度分享了NK/T细胞淋巴瘤治疗的进展及成果。刘涛教授指出对于早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需进一步优化高危人群的治疗进而提高疗效,降低低危患者的治疗毒性;对于进展期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展望了新药在NK/T细胞淋巴瘤人群中的应用前景;对于复发难治NK/T细胞淋巴瘤患者,期待更多新药联合治疗的临床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周晓曦教授为大家带来了CAR-T细胞治疗在T细胞肿瘤中的最新进展。对目前开展的抗T细胞肿瘤的CAR-T临床试验进行了分享,也提出了T细胞肿瘤的CAR-T细胞疗法面临的多种挑战。分享了基因编辑、“自然筛选”、导入“自杀基因”和联合靶向等技术持续优化T细胞肿瘤CART细胞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也指出创新型的yδT、TCR-Like CAR-T、通用型CAR-T和CAR-NK等细胞治疗产品有待探索。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肿瘤医院熊玉教授为大家讲述了“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诊疗进展”。分别对初治外周T细胞淋巴瘤、复发/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进行了系统性的回顾与展望,通过展示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现状和目前新药的临床研究结果,期待新药能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手段。 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张冬冬教授就“皮肤T细胞淋巴瘤诊疗进展”进行了全面的分享。目前MF(蕈样肉芽肿)为最常见的CTCL,同时临床表现多样化,指出了早期MF局部治疗要优于系统治疗,同时分享了多个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如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罗米地辛治疗R/R CTLC(NCT03278752)I期临床研究,BV联合罗米地辛治疗R/R CTLC I期临床研究,PI3Ki+HDACi治疗R/R PTCL I期临床研究,白喉毒素E7777+IL2治疗R/R CTLC I期临床研究(NCT01871727)。 今天的学术环节主要由张利玲教授、姜永生教授、刘羽教授、佐志刚教授、朱芳教授、李道俊教授、童琴教授主持,汤静教授、胡以利教授、张书勤教授、朱琳燕教授、但卫斌教授、张倩教授、常伟教授、张成教授、徐晶晶教授等参会专家分别就各个讲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虽然会议结束了,但是大家仍然意犹未尽,期待来年更多的学术活动。 最后,张利玲教授主持了闭幕式,张利玲教授简要总结了今天大会的主题内容,并对会议讲者、各位参会专家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对湖北省的淋巴瘤事业进行了展望,相信在各位同行的鼎力支持下,通过我们湖北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委员的共同努力,湖北省的淋巴瘤诊疗水平能进一步提高,最终让更多淋巴瘤患者获益! 稿源:湖北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 请关注湖北省抗癌协会微信公众号
中秋佳节,共筑希望 在2024年世界淋巴瘤日到来之际,由湖北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淋巴瘤科承办的“协和青柠关爱家园”公益活动于2024年9月14日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淋巴瘤科顺利举办。 活动伊始,湖北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淋巴瘤科主任张利玲主任为活动致以热情洋溢的开幕词,并向在场的每一位患者及其家属送上了中秋的祝福。 科普讲座 —— 点亮希望之光 湖北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朱芳教授以“恶性淋巴瘤的规范化诊疗”为题,为患者及家属带来了一场深入浅出的科普讲座。朱芳教授详细介绍了协和医院淋巴瘤科团队的发展历程和新药研发的最新进展,强调了规范诊疗的重要性,并分享了多例患者治疗成功、达到完全缓解(CR)的案例。这些生动的案例,不仅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也为在场的每一位带来了希望之光。 症状管理 —— 专业指导,共抗病魔 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李娟护士长针对淋巴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发热与贫血症状,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她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这些症状的发生机制,并提供了针对性的饮食与营养建议。李娟护士长的讲解,不仅让患者对症状管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鼓励了患者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配合治疗。 患友分享 —— 经验传递,携手同行 活动特别邀请了经历过放疗的患友,他们勇敢地分享了自己如何应对放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这些宝贵的经验,不仅为其他患者提供了实用的参考,也展现了患者群体之间互帮互助、共同抗击病魔的深厚情谊。 月饼制作 —— 团圆与感恩 在活动的最后环节,张利玲教授和李娟护士长与患者们一起动手制作中秋月饼,共同体验了传统节日的乐趣。这一环节不仅增进了医患之间的情感交流,也让患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了团圆和感恩的意义。 感恩与展望 本次公益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每一位参与者的支持与付出。我们相信,通过医患共同努力,每一位患者都能迎来属于自己的彩虹。湖北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将继续秉承“关爱、专业、创新”的理念,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共同推动淋巴瘤诊疗事业的发展。 稿源:湖北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 请关注湖北省抗癌协会微信公众号
2023年7月1日,第四届“华中淋巴瘤高峰论坛”、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委会巡讲(武汉站)暨2023年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恶性淋巴瘤诊疗新进展”学术会议[国(2023-03-04-219)]在武汉隆重召开。本次学术会议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林桐榆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慧强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伍钢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淋巴瘤科主任张利玲教授担任大会执行主席。 会议伊始,胡豫教授、林桐榆教授、伍钢教授相继分别致辞,他们首先祝贺第四届“华中淋巴瘤高峰论坛”顺利召开,继而指出,淋巴瘤是一类异质性很强的疾病,近期,EHA会议、第17届国际恶性淋巴瘤会议(17-ICML)的召开,带来了淋巴瘤领域的很多新进展,随着新药、新技术的问世,淋巴瘤诊疗领域新进展层出不穷,对临床医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敦促淋巴瘤领域医务人员务必加强并重视继续教育,熟读指南,追踪新研究进展,以更好的提高诊疗水平,造福患者! 本次大会邀请了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着眼于淋巴瘤领域热点及难点问题,就近年来的最新进展和指南规范做了精彩的讲解,旨在切实提高华中地区恶性淋巴瘤的诊疗水平。 第一场学术活动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亓姝楠教授带来的“NK/T 细胞淋巴瘤的放疗进展”。亓姝楠教授就NK/T 细胞淋巴瘤的诊疗现状、进行ENKTCL临床研究所面临的挑战、NK/T 细胞淋巴瘤的放疗进展做了分析和讲解,并分享了近年来通过多中心合作进行NK/T 细胞淋巴瘤相关的临床研究所取得的令人振奋的研究结果。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志铭教授对“MCL治疗新选择”进行了详细介绍。李志铭教授指出,MCL患者目前存在的未满足的治疗需求如:部分患者PFS较短,复发率高、总体治疗效果较差、无根治性手段、无标准的一线或多线治疗方案、老年患者需要安全性更好的治疗方案等。但是,近年来,我们也进行了多种新药及新的治疗方案在MCL的探索,如CAR-T,Glofitamab单抗、非共价BTKi,靶向ROR1的抗体偶联药物以及CDK4/6抑制剂等,新药及新治疗手段开发为MCL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罗斯威尔帕克综合癌症中心(Roswell Park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付凯教授就“Inhibition of CDK4 as a potential therapy for natural killer cell lymphoma”做了全面讲解。付凯教授常年致力于恶性淋巴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对于MYC在恶性淋巴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付凯教授指出,MYC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可能与患者的预后有关. CDK4/6抑制剂Palbociclib单药或者联合治疗,有望为MYC过表达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宋玉琴教授为大家带来“Clinical studies of DLBCL In Peking University Cancer Hospital”的专题讲座,宋玉琴教授详细讲述了近20年来多项R-CHOP+X方案的大型临床研究结果,目前,为改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仍在继续开展基于R-CHOP的改良方案试验,尝试重新定义DLBCL的治疗标准方案,主要包括调整剂量密度和强度、维持治疗以及添加其他药物三个方向,希望通过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提高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疗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会来教授为大家讲述了“外周T细胞淋巴瘤诊疗进展”。张会来教授指出PTCL具有复杂亚型和高度异质性,目前,CHO(E)P后序贯HDT/ASCT仍然是一线PTCL治疗的优先选择;联合治疗提高诱导治疗缓解率可能增加移植机会,移植或缓解后的维持治疗,是进一步提高一线PTCL患者预后的重要策略;未来,针对不同的病理类型,不同的发病机制,进行个体化精准分层治疗,可能是最终改善PTCL患者整体预后的重要研究方向。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赵东陆教授就“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疗进展”做了全面讲解,赵东陆教授表示,目前,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治疗模式仍以“诱导+巩固”为主,真实世界研究显示:诱导模式趋于免疫化疗,且年轻患者显著获益;MTX-based诱导化疗强度不影响生存结局,巩固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患者的年龄和初始诱导治疗可能影响巩固治疗策略和生存结局。新药时代下,BTK抑制剂、IMIDs、免疫治疗等新药为PCNSL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 下午场会议由大会主席朱军教授、马军教授、黄慧强教授分别致辞,他们首先表达了对顺利开办第四节华中淋巴瘤高峰论坛的组合,进而指出,在最近开展的很多国际会议中,中国作者发表了很多研究成果,体现了中国学者在淋巴瘤领域研究水平的提升,通过开办这样高质量的会议,可提高湖北省淋巴瘤领域诊疗水平,同时可助力更多学者走向国际舞台。 下午场学术会议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慧强教授精彩授课“NKTCL免疫靶向治疗临床探索”中开始。黄慧强教授首先介绍了晚期NKTCL的治疗困境,如患者分期晚、预后差、无标准治疗方案。近年来,随着对新药的单药和联合治疗的探索,目前,晚期NKTCL治疗已取得了明显进步,新的化疗方案、新的靶向治疗联合方案都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疗效和生存时间。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钱文斌教授为大家讲述了“CAR-T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探索和临床实践”,钱文斌教授重点提到CAR-T细胞治疗需要关注的是:需要聚焦前端和后端、毒副反应防控和全程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和疗效的重要环节、加强创新的基础研究是突破瓶颈的重要保障。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徐卫教授就 “霍奇金淋巴瘤诊治进展”进行了系统讲解。徐卫教授重点指出:儿童cHL患者可通过生育保护措施维持生育能力;以维布妥昔单抗为基础的HLHR13方案有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替雷利珠单抗序贯联合AVD方案是cHL一线治疗的有前景的治疗选择;在复发难治HL方面,新药如维布妥昔单抗、Itacitinib等可能提高患者疗效。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兵教授和大家分享了“滤泡性淋巴瘤的诊治进展”,徐兵教授先强调了关于FL预后模型的主要进展是预后分层,涉及临床、 PET-CT 基因及治疗中期和治疗结束的疗效评估,进而提到CD20单抗为基础的治疗方案仍是FL的主要治疗方案,但更多的新药及联合方案可能用于一线的治疗;新药时代,不同药物的组合以及细胞治疗给FL患者带来新希望。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尹太郎教授为大家带来“淋巴瘤患者生育力保存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识”尹太郎教授重点强调了对于年轻恶性淋巴瘤患者生育力保存,需做到遵守现行医疗法规,遵循伦理管理监督,尊重患者意愿,一事一议。 最后,在卫星会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刘涛教授就“极致星芒——POLARIX 研究解读”进行了介绍,为临床选择提供了最新的临床研究数据;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朱芳教授就“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规范治疗及未来探索”的主题进行了最新研究结果分享。 今天的学术会议主要由曹军宁教授、李登举教授、白鸥教授、郭静明教授、苏丽萍教授、骆志国教授、刘耀教授、崔国惠教授、黄海雯教授、李泉教授、高玉环教授、姜永生教授、周辉教授、张利玲教授、薛宏伟教授、丁万军教授、吴剑秋教授、吴辉菁教授、蔡清清教授、童琴教授、鲍慧铮教授、王红祥教授、张利玲教授、朱芳教授主持。 在此次学术活动中,李爽教授、刘佳琪教授、漆辉雄教授、张广超教授、苏梅芳教授、李少良教授、肖敏教授、张冬冬教授、李秋慧教授、舒诚荣教授、熊玉教授、安世兴教授、周娓教授、周海波教授、李丽萍教授、付佳佳教授、佐志刚教授、张倩教授、毛霞教授、张友山教授、李文斌教授、周晓曦教授、杨漾教授、顾闰夏教授、但卫斌教授、吕文天教授、彭秀兰教授、刘梓良教授、孙皓教授、曾建昌教授、朱琳燕教授、石相如教授等参会专家分别就各个讲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虽然会议结束了,但是大家仍然意犹未尽,期待来年更多的学术活动。 最后,湖北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主委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淋巴瘤科主任张利玲教授主持了闭幕式,张利玲教授简要总结了今天大会的主题内容,并对会议讲者、各位参会专家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对湖北省的淋巴瘤事业进行了展望,相信在全国各位同行的鼎力支持下,通过我们湖北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委员的共同努力,湖北省的淋巴瘤诊疗水平能进一步提高,最终让更多淋巴瘤患者获益! 稿源:湖北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
2022年11月26日,第三届“华中淋巴瘤高峰论坛”之老年&转化医学专场、2022年湖北省继续教育项目“恶性淋巴瘤诊疗新进展”[省(2022-03-04-014)]在武汉隆重召开,因疫情防控原因,原定的线下会议改为线上举行。 本次会议由湖北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联合主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慧强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明智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伍钢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淋巴瘤亚专科张利玲教授担任大会执行主席。 会议在伍钢教授的致辞中拉开帷幕,黄慧强教授及张明智教授分别致辞,他们首先祝贺第三届“华中淋巴瘤高峰论坛”老年&转化医学专场顺利召开,继而指出,目前新药新技术的问世,淋巴瘤靶向治疗领域的新进展层出不穷,对临床转化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老年患者因为基础疾病、年龄等实际情况,导致治疗难度增加,那么,在新药时代,老年患者是否有更多新的治疗手段和药物提高患者疗效,本次会议立足临床实际问题,更新最新研究进展,有望碰撞出新的火花! 学术活动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会来教授的精彩授课中开始,第一环节由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菲教授和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肿瘤防治中心骆志国教授主持,张会来教授强调了对于恶性淋巴瘤这种有望治愈的疾病而言,更应该重视肿瘤治疗相关的心脏毒性,同时建议肿瘤科医师和心血管专科医师的加强合作,做好淋巴瘤患者心脏器官功能的监测和全程管理。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高岩教授就“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做了全面的讲解,由湖南省肿瘤医院周辉教授和恩施州中心医院冉瑞智教授主持,高岩教授提到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对淋巴瘤科医生而言是个特殊的挑战,但年龄本身并不是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治疗的可靠标准,临床医生制定方案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能状态、合并症、器官功能储备及药物耐受性等,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鑫教授就“老年套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做了专题讲座,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周芙玲教授和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李爽教授主持,李鑫教授指出,套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0-70岁,但老年患者因身体基础情况,不能耐受高强度标准治疗,故而整体生存预后劣于年轻患者,在新药时代,应该探索新的靶向治疗方案,以改善老年套细胞淋巴瘤患者疗效。 在转化研究方面,徐州医科大学桑威教授就根据团队实际的临床转化研究工作做了“淮海淋巴瘤工作组(HHLWG)区域协作之路”专题讲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吴文教授和武汉市中心医院王红祥教授主持,桑威教授将临床科研团队建设、精准诊断体系构建、临床科研管理、个体化治疗、转化研究工作探索、区域协作组构建等做了详细的讲解,从框架构建到具体细节实施,从发掘基础研究方向到临床试验的转化,内容丰富,受益匪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肖敏教授为大家讲述了“淋巴瘤分子检测临床应用实践及科研转化思考”,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玲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崔国惠教授主持,肖敏教授强调,淋巴瘤方向的基础研究应以临床问题为导向,而不是以技术或其他问题为导向,因回顾性数据分析干预因素复杂,故而建议临床研究应早做准备,尽量设计完善的临床研究方案,并加强多学科多单位的合作。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王先火教授进行了 “DLBCL免疫微环境与免疫逃避的转化研究”专题讲座,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李登举教授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丁万军教授主持,王先火教授分享了团队的研究思路、研究成果及将来的研究方向,提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存在炎性免疫微环境,并且大多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逃避过程中,可能存在新的免疫检查点,值得进一步探索。 在此次学术活动中,刘瑛教授、李青峰教授、张功平教授、但卫斌教授、周海波教授、吕文天教授、刘涛教授、张冬冬教授、熊玉教授、闫子勋教授、沈倩教授及朱芳教授等参会专家分别就各个专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受益匪浅,期待来年更多的学术活动。 最后,湖北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主委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淋巴瘤亚专科主任张利玲教授主持了闭幕式,张利玲教授简要总结了今天大会的主题内容,并对会议讲者、各位参会专家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对湖北省的淋巴瘤事业进行了展望,相信在全国各位同行的鼎力支持下,通过湖北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委员的共同努力,针对临床难点如老年患者的治疗及临床转化研究能有新的突破! 供稿: 湖北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
2022年12月7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在此前优化措施二十条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了“新十条”。新冠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这几天也接到越来越多的淋巴瘤患者来咨询是否能够接种疫苗,有什么注意事项。查阅到《中华血液学杂志》2022年5月发表的《成人血液病患者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大多数患者存在免疫功能受损,比普通人群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更大,感染后重症率和病死率更高,因此,进行新冠疫苗接种是淋巴系统肿瘤患者感染防控的重要举措。但研究表明,即使接种了疫苗,仍有较高的感染新冠的风险可能。因而除疫苗接种以外,建议大家要戴好口罩、注意手卫生等。 淋巴瘤的治疗药物可能对接种疫苗后的抗体产生有一些影响。正在接受BTK抑制剂(伊布替尼、泽布替尼、奥布替尼)、Bcl-2抑制剂(维奈托克)、抗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奥妥珠单抗)治疗等的患者,接种后抗体阳性率多在20%以下,停药后随时间的推移抗体阳性率逐步上升,停药6~12个月后接种者抗体阳性率可达77%。新冠疫苗加强接种可提高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水平。 淋巴系统肿瘤患者对新冠疫苗的免疫应答总体低于健康人群,但多数情况下,疫苗接种产生的免疫应答对患者具有保护效力。在不影响原发病治疗、充分权衡风险效益、患者自愿和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应鼓励符合接种条件且无禁忌证的患者接种疫苗,同时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及原发病的随访。 该中国专家共识提出以下建议: 1.接种建议: (1)应接种的患者:完成治疗1年以上且处于疾病完全缓解状态、病情稳定的淋巴系统肿瘤患者。 (2)可接种的患者:完成治疗3个月以上、病情稳定的淋巴系统肿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3个月以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细胞免疫治疗(如CAR-T、双抗)结束6个月以上,且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恢复(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1×109/L以上)、原发病稳定的患者;移植前或CAR-T细胞治疗前接种过疫苗的患者,移植或CAR-T细胞治疗6个月后需适时重新接种疫苗;应用来那度胺维持治疗且病情控制的患者。 (3)可考虑优化疫苗接种时间的患者:未治疗的新发惰性淋巴瘤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先接种疫苗再启动抗肿瘤治疗。 2.建议不接种或暂缓接种的患者: (1)处于疾病进展期、病情未有效控制的患者。 (2)正在接受抗B细胞治疗如CD20单抗、CD19/CD3等双靶向药物或BTK抑制剂维持治疗或结束治疗不满6个月的患者。 (3)强化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中的患者。 (4)中性粒细胞计数<1.0×109/L、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患者。 (5)既往有噬血细胞综合征(HLH)病史的患者或EB病毒活动性感染相关的血液病患者。 (6)有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病史或肥大细胞增多症病史的患者。 (7)血液病相关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8)有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病史或肥大细胞增多症病史的患者。 (9)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3个月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或CAR-T细胞治疗6个月内,或存在Ⅱ~Ⅳ度或难治性急性GVHD或广泛性慢性GVHD的患者。 (10)存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描述的疫苗接种禁忌证的患者,例如,有疫苗或其成分过敏史,合并妊娠,合并严重慢性疾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合并神经精神疾病,正在发热,合并急性感染或合并急性心、肺、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 以上仅供参考。 祝愿大家平安! 供稿:湖北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
湖北省抗癌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肿瘤医院/武汉市洪山区卓刀泉南路116号 电话:027-87670019 E-mail:guanhj3@163.com
鄂ICP备19003833号-1 技术支持: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