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济世,同赴健康守护使命;协诚人和,共奏肿瘤防治华章。2023年5月14日,由湖北省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委会和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承办的“第五届华中胸部肿瘤高峰论坛暨2023肿瘤免疫治疗新进展国家级继教班”在武汉顺利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众多在国内享受盛誉的肿瘤学专家,带来了多视角、高水准、有启发的肿瘤学专题讲座,为所有参会嘉宾带来了一场激发思维、拓宽视野、促进合作的学术盛宴。 上午8:30,大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胸部肿瘤科主任董晓荣教授的主持下拉开序幕。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科主任杨坤禹教授首先发表了欢迎致辞,杨主任回顾了协和肿瘤中心从单一肿瘤内科逐渐发展成8个专科共16个病区、并增设肿瘤外科等6个病区的综合性肿瘤专科医院的辉煌历程,表示这一切离不开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国同仁的鼎力相助,值此会议之际对所有帮助过协和肿瘤中心的专家表示由衷的感谢。 接下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胡豫教授对会议做了寄语。胡院长指出协和肿瘤中心在异址扩建之后,在一批优秀学术骨干的带领下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临床工作、学科建设、科研教学和梯队培养方面都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鼓励肿瘤中心所有的同仁再接再厉,为促进中部地区乃至全国肿瘤规范化诊疗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随后,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陆舜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原院长王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肿瘤放射治疗研究所所长伍钢教授组成的大会主席团分别致辞,对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随后进入学术环节。 第一篇章——潘江陆海 博雅济生 陆舜教授带来学术报告《从精准医疗看罕见靶点药物开发机遇与挑战》,由湖北省肿瘤医院的胡艳萍教授、湖南省肿瘤医院的杨农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褚倩教授共同担任主持。陆舜教授首先对精准医学的概念进行了回顾,对众多临床研究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告诉我们对于MET14外显子跳突的患者,选择性MET-TKI已成为标准治疗;MET扩增是EGFR-TKI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如何克服耐药已成为当下的学术热点;原发性MET扩增以及MET扩增共驱动目前临床探索有限,MET抑制剂单药作用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探索联合方案是否可使患者获益。众多充满智慧的观点为我国肺癌研究者走向国际指明了方向。 第二篇章——怀瑾握瑜知行合医 王平教授带来学术报告《局部晚期食管癌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探索》,由西安国际医学中心的南克俊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刘先领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李勇教授共同担任主持。王教授指出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前期小样本研究提示疗效和安全性好,多中心随机研究在目前在随访过程中,研究结果有望改变局部晚期食管癌治疗模式。食管癌根治性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优化的关键在于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时机选择,放疗剂量的选定,疗效与毒性平衡与优势人群的选择。 第三篇章——胸怀仁心一以贯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杨帆教授带来学术报告《非小细胞肺癌的外科进展》,由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廖永德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胡卫东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唐建教授共同担任主持。杨帆教授盘点了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在辅助靶向、新辅助靶向、辅助免疫和新辅助免疫治疗领域的众多进展。表明肺癌的新辅助和辅助治疗虽然能让部分患者获益,但是在获益人群的筛选、疗效的评估、biomarker的选择等方面,尚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未来胸外科应该融入多学科的怀抱,一起解决这些问题。 第四篇章——上德若谷不弃不休 浙江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主任范云教授带来学术报告《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新进展》,由河南省肿瘤医院的王慧娟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的刘喆教授、厦门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叶峰教授共同担任主持。范云教授对于驱动基因阳性人群的免疫治疗,免疫一线治疗的新探索,新型免疫治疗的进展都做了梳理;提出要应对未来挑战,应该是不断精进免疫治疗的精准策略,通过转化研究,发现免疫响应的真正机制,精准选择治疗人群,以及探索合理的治疗组合,而不是盲目叠加治疗方案。 第五篇章——奋楫笃行求真至善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黄鼎智教授带来学术报告《肺癌免疫耐药机制和研究进展》,由襄阳市中心医院的易铁男教授、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蔡君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孟睿教授共同担任主持。黄鼎智教授通过众多的思辨,提出了免疫治疗应答影响因素众多机制复杂;溶瘤病毒ATR抑制剂和疫苗成为抗原释放和递呈新手段;免疫应答中“T细胞援兵”前景光明;抗血管生成可改善肿瘤抑制性免疫微环境;代谢重编辑探索方兴未艾;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仍存在困境,双抗颇具潜力;临床策略个体化选择仍具价值等一系列有价值的观点。 第六篇章——赓续绵延履践致远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李子明教授带来学术报告《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前世今生》,由黄石市中心医院的王钢胜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姚颐教授和江苏省人民医院的高雯教授共同担任主持。李子明教授结合自己的临床巧思和科研经验,给我们梳理了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难点、热点和创新点,提出SCLC治疗之路一路坎坷,EP、IP方案独占鳌头多年;免疫联合化疗是现今ES-SCLC的一线治疗新标准,其中中国强音数据亮眼;创新药物、免疫联合治疗或可对抗耐药,为ES-SCLC的治疗提供了新选择等观点。最后总结:在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领域,“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大会特别设置了励学明辨环节,涵盖省内外各级医院的医疗骨干,特别邀请了众多县域的临床主任,以做到引领规范,辐射基层。在讨论中,与会者毫无保留地积极发表见解,并抓住机会向授课专家提问互动,授课专家也做到了倾囊相授。整场学术活动在思维的碰撞,平等的对话和深入的交流中,不知不觉迎来尾声。 最后,大会主席董晓荣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董教授对所有的讲者、主持、参会嘉宾再次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并衷心希望每一位参会的嘉宾能够有所收获。在所有专家到会专家的共同支持下,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胸部肿瘤科也将不忘初心,踔厉奋发,为华中地区胸部肿瘤规范化诊疗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为推动“健康中国2030”伟大使命的实现继续拼搏。 来源: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委会
2022年11月19日-20日,由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承办的《2022肿瘤免疫治疗新进展国家级继教班暨华中胸部肿瘤高峰论坛》在湖北武汉成功召开。本次会议也是2022武汉协和医院肿瘤高质量发展论坛暨肿瘤中心成立20周年庆典系列学术活动之一。随着对胸部肿瘤的认识不断加深,免疫治疗的不断发展,胸部肿瘤有了更多的治疗手段,但临床实践中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次会议邀请肿瘤领域多位经验丰富的专家,带来学术前沿进展与临床实践的思考总结,探索有效的治疗策略,以期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方案,带来更多生存获益。由于疫情影响,此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会务组也在防护方面做好了充分准备。 11.19日上午场会议由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董晓荣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刘先领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夏曙教授共同担任主席。 会议的第一环节由夏曙教授和湖北省肿瘤医院彭莉教授主持。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彭敏教授作为第一位讲者,讲授了“小细胞肺癌诊疗策略”。彭敏教授从小细胞肺癌治疗新进展、治疗挑战与机遇三方面进行了讲解。接着,武汉协和医院童凡教授带来了“再谈“PD-L1与PD-1治疗SCLC”应用之争”。随后武汉市第一医院钟敏钰教授、武汉协和医院费世宏教授、湖北省肿瘤医院刘细友教授和武汉协和医院费世江教授分别就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会议第二环节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李娜教授和武汉协和医院张瑞光教授共同主持。武汉同济医院张路教授讲授了“局限期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探索”。他从小细胞肺癌特点、PD-L1让ES-SCLC患者率先获益、LS-SCLC治疗现状和度伐利尤单抗在LS-SCLC的应用进展等四个方面切入讲题。 接下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徐禹教授带来“免疫治疗相关性肺炎的诊断和处理”。徐教授首先介绍了免疫治疗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她表示真实世界免疫治疗相关性肺炎发生率高于临床实验。尽管免疫治疗相关性肺炎总体发生率不高,但如处理不当可致命。因此对于药物的疗效和毒性,需要临床医生综合考量。讨论环节中,武汉同济医院彭平教授、武汉协和医院陈玲娟教授以及泰康同济(武汉)医院朱紫结教授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最后,董晓荣教授、刘先领教授以及夏曙教授进行了大会总结。专家们表示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侵袭性最强的类型,正是由于免疫治疗的应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改观。我们也期待,随着治疗手段的进步,在不久的将来,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能走向慢病化管理。 11月19日下午场会议聚焦抗血管靶向与免疫的规范化治疗,从临床研究到真实世界的病例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维碰撞和交流。 本次大会荣誉主席为天津医科大学李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伍钢教授;大会执行主席由董晓荣教授、宜昌市中心医院鲁明骞教授和张瑞光教授共同担任。荣誉主席李凯教授、伍钢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会议寄语,希望全国中青年专家围绕肺癌抗血管、免疫治疗等内容共同交流,收获满满。执行主席董晓荣教授,鲁明骞教授,张瑞光教授进行了会议致辞。 随后会议进入学术环节,第一环节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血管靶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的储天晴教授主持。会议的第一位讲者是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方勇教授,他详细梳理了一线免疫联合化疗的治疗情况,发表了自己的临床观点。接着他结合ORIENT-3、RATIONALE 303研究,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二线肺鳞癌的规范治疗,也指出三线治疗中,ALTER 0302 & 0303研究证实了安罗替尼的疗效,也是第一个获批在三线及以上外周型鳞癌具有生存获益的抗血管药物。随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书记、肿瘤一科主任姚颐教授主持了实践出真知环节。湖北省肿瘤医院黎小兵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许攀峰教授分别带来了一个临床病例。这两个病例充分体现了晚期非小细胞癌治疗应遵循精准及个体化治疗原则,并引出了对免疫治疗达两年的患者后续治疗的话题。随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科的许斌教授引领大家进行讨论。武汉协和医院费世宏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龚虹云教授,武汉同济医院黄柳教授、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刘瑛教授、湖北省肿瘤医院彭毅教授,分别就晚期肺鳞癌的规范治疗模式,结合自己的临床治疗经验各抒己见。 会议第二环节由河南省肿瘤医院王启鸣教授主持。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廖正凯教授就免疫时代下,mNSCLC一线进展后的更优解展开了精彩的授课。实践出真知环节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彭敏教授主持。来自恩施州中心医院的陈杉教授与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陆海燕教授分别提供了一个临床病例。随后武汉协和医院的戴晓芳教授引导第二环节的讨论。来自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邓飞教授,湖北省中医院龚红卫教授,武汉同济医院刘东伯教授,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刘健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欧阳雯教授、武汉协和医院童凡教授、湖北省肿瘤医院杨彬教授,结合本环节的专题与病例,围绕驱动基因阴性NSCLC,目前二线方案获益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优化治疗方案;抗血管生成联合化疗开启了EGFR野生型NSCLC治疗的新时代,但针对抗血管生成药物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最后,董晓荣教授、鲁明骞教授、张瑞光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三位教授对所有省内外参会专家的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也希望通过本次会议的思维碰撞,各位专家能够在肿瘤治疗快速发展的当下更新所学,共同进步,共促临床肿瘤治疗发展。 11月20日会议在大会执行主席董晓荣教授的主持中拉开帷幕。会议开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张涛教授进行了大会致辞。张涛教授表示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自2002年成立以来,在医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二十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综合医院规模最大的肿瘤综合治疗中心之一,医教研全面发展。他表示中心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生存获益。 接下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夏家红教授对本次大会进行了寄语。夏院长首先代表协和医院对与会嘉宾表示了由衷的感谢。他提议今后可以更多地面向基层举办学术继教班,给地市级医院传递规范化诊疗的知识,惠及更多患者。 湖北省抗癌协会秘书长吴新红教授也对大会的举办表示了祝贺,吴教授指出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委会在董晓荣教授的带领下,一直都致力于规范省内肿瘤免疫治疗,相信本次大会能进一步推动肿瘤免疫治疗的全面发展,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随后,由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长利教授和李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姜丽岩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伍钢教授组成的大会主席团分别进行致辞,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董晓荣教授对现场以及线上参会的领导、专家同道表示了欢迎和感谢。她表示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胸部肿瘤亚专科的发展离不开党政领导与学会领导的关心和全国专家的支持。 随后大会进入到了学术分享环节。大会第一篇章——大道行思、取则行远,由吴一龙教授带来学术报告《肺癌辅助治疗新认识》。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陈元教授和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刘先领教授担任主持。吴一龙教授把术后靶向辅助治疗做了全面的梳理,结合最新临床研究数据,谈了辅助治疗的六个新认识:即晚期肺癌成功的治疗模式可用于早期肺癌的治疗,靶向辅助治疗具有不同于化疗的复发转移模式,辅助化疗并非必须,同样的EGFR突变有不同的精准治疗,靶向治疗有独特的免疫微环境的关系,MRD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每一个新认识都醍醐灌顶,给我们指明了未来辅助治疗研究的方向。 大会第二篇章——朝乾夕惕、功不唐捐,由王长利教授带来学术报告《非小细胞肺癌围手术期治疗新进展》。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廖永德教授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刘俊教授担任主持。王长利教授将肺癌新辅助和辅助免疫治疗各项重磅的研究娓娓道来,很多研究都是自己亲自参与,因此有独到的临床体会。肺癌的免疫新辅助和辅助治疗虽然能让部分患者获益,但是在获益人群的筛选、疗效的评估、biomarker的选择等方面,也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大会第三篇章——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由李凯教授带来学术报告《血管靶向治疗—瓶颈、对策与期盼》。黄冈市中心医院的王钢胜教授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姚颐教授担任主持。李凯教授介绍了在免疫治疗大时代中抗血管治疗的最新成果,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李教授团队在做了多项卓越的原创性研究的基础上,从如何有效的应对血管靶向治疗耐药,有效地检测疗效,筛选优势人群等三个方面深入介绍了血管靶向治疗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未来科研探索的方向。 会议第四篇章——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由姜丽岩教授带来学术报告《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新进展》。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王晶教授和襄阳市中心医院的董佑红教授担任主持。姜丽岩教授对2022NSCLC早期(新)辅助免疫治疗,晚期一线和后线免疫治疗研究进展做了全面梳理。她表示免疫联合化疗、免疫联合抗血管+化疗的治疗模式,丰富了驱动基因阴性/阳性患者的后线治疗选择;Plus ONE 多种免疫单抗结合使用的治疗模式,能够为患者带去一定的治疗获益。但需谨慎联合、挑选最合适的患者人群。 大会第五篇章:不啻微芒、造炬成阳,由伍钢教授带来学术报告《RT联合IO,RT靶病灶有无优选?》。襄阳市中心医院的易铁男教授和武汉协和医院的张盛教授担任主持。伍钢教授结合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胸部肿瘤团队多个原创的临床研究,告诉我们免疫时代晚期肿瘤病人如何进行优化的放疗联合免疫治疗。 会议第六篇章——青衿之志、履践致远,由董晓荣教授带来学术报告《小细胞肺癌诊疗突破与进展》。十堰太和医院的骆志国教授和武汉协和医院的孟睿教授担任主持。董晓荣教授结合自己的临床巧思和科研经验,给我们梳理了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难点、热点和创新点。 最后,大会在与会专家的精彩思辩中迎来了尾声。董晓荣教授再次对与会专家表示了感谢。她表示本次大会各位专家的精彩授课让大家受益良多。期待未来继续与各位专家同道在学术会议上相聚! 稿源: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
2022年7月16-17日,由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承办的“2022年湖北省肺癌精准治疗新进展省级继教班”在武汉市成功召开。为了响应国家疫情防控的号召,本次会议采用了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开展。会议围绕肺癌精准治疗新进展、临床实践热点、焦点、前沿分别开展,学习内容精彩纷呈。 2022年7月16日上午会议开始,大会主席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委会主委董晓荣教授首先对莅临现场的各位专家表示感谢。她表示本次会议得到了众多肺癌学界大咖以及武汉协和医院、湖北省抗癌协会的各位专家支持帮助。正因为有各位专家领导的鼎力支持,会议才能如期开展;也希望本次会议能启发大家的临床诊疗新思路。 开场致辞过后,会议进入学术环节。第一篇章主题为“ASCO新进展”,邀请了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夏曙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徐双兵教授作为主持人。 会议第一位讲者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张瑞光教授,他的讲题是“曙光已现—2022ASCO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进展”,他分别从免疫疗法用于一线/二线及后线用于晚期NSCLC的最新研究做了详尽阐述,然后针对晚期NSCLC免疫治疗的耐药管理,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到免疫治疗确实有很多临床获益。 会议第二位讲者是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刘羽教授,她的讲题是“2022ASCO肺癌免疫治疗Biomarker探索研究进展”,刘教授从肿瘤微环境、炎症标记物、PAK、ctDNA等生物标志物对免疫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预测效果进行了探究和预测。 两位讲者做完专题讲座,进入讨论环节,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费世江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龚虹云教授、咸宁市中心医院的朱必胜教授就上述专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随后,大会进入第二篇章“五年可期 钥启新生”。大会邀请到宜昌中心人民医院的鲁明骞教授、襄阳市中心肿瘤医院李青峰教授作为主持。 会议第三位讲者是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徐禹教授,她的讲题是“长生存可期望,活得久才是硬道理”,徐禹教授针对临床最关心的临床热点问题,免疫治疗能否获得长生存,能否期待五年可遇,长生存可期,给大家带来了新的理论依据。 会议第四位讲者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赵荆教授,他的讲题是“帕博利珠单抗联手化疗无惧PD-L1阴性—新添亚洲阴性人群数据”,免疫治疗已成为各大指南力荐的治疗方案,关于PD-L1阴性人群,使用免疫治疗一直是具有争议的话题,赵教授详细阐述了帕博利珠单抗在阴性人群的数据报道,给大家带来了新的思路。 随后,来自武汉市第一医院成薇婷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李咏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郑永法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周潇教授就上述专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7.16下午会议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张涛教授的致辞中拉开帷幕,随后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理事长刘莉教授致辞,两位教授对线上线下参会的专家表达了感谢。紧接着,大会主席董晓荣教授及孟睿教授发表致辞,并介绍了本次会议的参会嘉宾。 学术会议第一环节,主持人廖正凯、杨彬和许斌教授为大家介绍了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的曹立明教授。曹教授为我们带来题为“肺癌罕见靶点治疗思考:靶向or免疫?”的精彩授课。第二环节由江科、李青峰以及周海波教授主持,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胸外科的周海榆教授在这一环节介绍了“围手术期辅助与新辅助治疗思考”。第三环节主持人为刘瑛、周娓和李勇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肿瘤科周蓉蓉教授带来题为“肺癌脑转移治疗思考”的精彩演讲。多位教授对上述讲题进行了激烈讨论。 7月17日上午,会议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孟睿教授的主持中揭开帷幕,大会主席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肿瘤放射治疗研究所所长伍钢教授、肿瘤中心胸部肿瘤科主任董晓荣教授对与会的各位嘉宾表示由衷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随后进入大会第一个学术环节“困知勉行,积厚成器”。来自襄阳市中心医院的易铁男教授、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蔡君教授,和湖北省肿瘤医院的韩光教授担任主持人。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段建春教授首先为我们带来了《小细胞肺癌治疗新进展》,段建春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大家解读临床研究和指南的新进展所带来的意义。紧接着,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的储天晴教授进行了《晚期NSCLC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共识解读》,从晚期NSCLC一线免疫治疗、免疫治疗联合放疗治疗NSCLC脑转移等多个维度汇报了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新进展。之后,董晓荣教授为我们从放疗的角度讲述了《放疗和免疫的故事》,从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出发,聚焦放疗,将免疫与放疗的联系娓娓道来。在第一环节的最后,由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梁文华教授带来了《肺癌转化研究分享》,而后李娜、徐禹、李青峰、张瑞光教授对前序讲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及看法,也引发了在场专家的深思和共鸣。 短暂的歇息过后,由来自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第一人民医院的董佑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徐双兵教授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廖正凯教授共同主持第二环节“力学笃行,履践致远”。本环节邀请到了来自云南省肿瘤医院的庄莉教授为大家分享并同时邀请到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童凡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的孟祥娇教授,分别为我们带来了《NSCLC罕见靶点的研究现状与未来》、《CSCO《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指南(2022版)》解读》和《放疗在局晚期NSCLC治疗新进展》。几位业界专家都从自己目前正在参与的研究当中分享自己的经验,指出临床中治疗问题的症结所在。此外,本环节邀请到了潘东风、鲁明骞、雷章教授,共同探讨接下来专家同道应该努力的方向。 会议第三环节“瞄准靶向,赓续过往”由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夏曙教授、湖北省肿瘤医院的冉凤鸣教授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许斌教授共同主持。由于肿瘤治疗的特异性,对于同一癌种的治疗方法往往不尽相同,我们要做的是求同存异,能让每位患者都用上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本环节从内外科两个不同的角度,由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的闫小龙教授从外科角度带来《肺癌围手术期治疗进展》。之后河南省肿瘤医院的王慧娟教授又从内科的角度为大家带来了《泛肿瘤罕见靶点治疗新进展》,两位教授传递经验的同时也分享了临床当中的病例,从实战的角度出发,为尚未探明的治疗道路指出一条方向。讨论环节,成薇婷、汪巍、罗红兰、董爽四位教授对以上讲题各抒己见。 最后,大会主席董晓荣教授对参与本次会议的各位讲者、主持、讨论专家、参会专家再次表达了感谢。她表示希望本次会议作为一个支点、起点,通过学术授课让大家温故知新,为大家创造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随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肿瘤科主任杨坤禹教授表示希望各医院、各学科的专家能够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群策群力,一起推动胸部肿瘤治疗的进步、发展,造福更多患者。 稿源:湖北省抗癌协会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委会
2022年5月15日,由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承办的“2022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巡讲”在英雄的城市、美丽的江城武汉成功召开。会议围绕胸部肿瘤治疗新进展、临床实践以及胸部肿瘤热点、焦点、前沿分别开展。疫情防控期间,会务组、与会专家在防护方面做好了充分准备,同时到场专家保持高涨的学习热度。本次会议共有国内、省内领域相关专家共计50人次线下,超过6000人次线上参会、学习,内容精彩纷呈,为各位专家提供了一场多维度、多学科的头脑风暴,可谓是一场学术饕餮盛宴。 会议开始,主持人张瑞光教授引出大会执行主席、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委会主委、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董晓荣教授。董晓荣教授首先对莅临现场和线上参会的各位专家表示感谢。她表示本次会议得到了众多肺癌学界大咖以及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各级领导的支持帮助。正因为有各位专家领导的鼎力支持,会议才能如期开展;也希望本次会议能启发大家的临床诊疗新思路。武汉协和医院肿瘤科主任杨坤禹教授、武汉协和医院副院长金阳教授分别进行开幕致辞,两位领导分别就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武汉协和医院的历史、学科发展、人才梯队建设、近年来的成就进行回顾,并对未来进行展望。两位领导共同寄语,希望胸部肿瘤科在董晓荣教授的带领下,能再上新高度。随后,大会名誉主席,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陆舜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伍钢教授分别线上、线下对本次大会寄语,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开场致辞和寄语过后,会议进入学术环节。第一篇章主题为“免疫溯源”,邀请了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夏曙教授、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董佑红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许斌教授作为主持人。 会议第一位讲者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陆舜教授,受疫情管控影响,陆舜教授无法亲临现场,通过线上直播进行授课。他的讲题是“MET通路研究进展”,MET通路异常激活会引起肿瘤的发生发展,主要形式包括:MET 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MET扩增、MET蛋白过表达、MET激酶域突变和MET融合等。本次大会上,陆舜教授首先回顾了MET的发现历程,指出自1984年首次发现38年来MET探索迎来了新纪元,并重点分享了MET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MET扩增及过表达的临床治疗进展和展望。 会议第二位讲者是来自重庆新桥医院的朱波教授,他的讲题是“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研究的困境与展望”,作为肺癌领域常年全球文章引用量名列前茅的专家大咖,朱波教授从肺癌分期、治疗模式两个维度对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 两位讲者做完专题讲座,进入讨论环节,来自襄阳市中心医院孙志华教授、湖北省肿瘤医院杨彬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张路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欧阳雯教授就上述专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随后,大会进入第二篇章“免疫热点”。大会邀请到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孟睿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章必成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徐禹教授作为主持。 会议第三位讲者是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燕教授,她的讲题是“BeyondTrial:Visionforthefuture临床热点问题讨论”,王燕教授针对临床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包括免疫治疗用药时长,免疫应答及耐药问题、超进展、特殊人群等,通过线上直播进行授课。 会议第四位讲者是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肺科医院苏春霞教授,她的讲题是“免疫治疗耐药机制和应对策略”,免疫治疗已成为各大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关于耐药问题,也是大家非常关注和具有争议的话题,苏春霞教授线上直播授课,详细的讲解了相关应对策略,给大家带来了新的思路。 随后,来自襄阳市中心医院的李青峰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费世宏教授、十堰太和医院的罗鸣教授、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成薇婷教授就上述专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会议的第三环节是“免疫探索”,邀请到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徐双兵教授、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宋新宇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李娜教授主持。 会议第五位讲者是来自湖南省肿瘤医院的邬鳞教授,他的讲题是“晚期NSCLC驱动基因阴性-鳞癌 遗憾-突破-优化”。通过线上直播授课,邬鳞教授针对晚期驱动基因阴性肺鳞癌患者的临床治疗实践优化,做了详细和深刻的解读。 接着,会议第六位讲者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刘翩教授,她的讲题是“免疫治疗时代肿瘤综合治疗模式的探索”。刘教授针对免疫治疗时代,免疫与放疗、化疗、靶向的联合治疗模式做了详细解读,同时还分享了自己的临床实践心得。 专题讲座结束后,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於海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童凡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罗敏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肖晓光教授进行会议讨论。 大会最后,董晓荣教授对线下、线上参与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再次表达了感谢。她表示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考新方向,为提升肺癌免疫规范化诊疗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希望本次学术会议让大家有所收获。 稿源: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
2022年4月9日,由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委会、湖北省生物医学免疫学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承办的“武汉协和胸部肿瘤春季论坛”于武汉市成功召开。本次会议邀请国内胸部肿瘤领域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共享本次学术盛宴。 首先,会议由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委会主任委员张瑞光教授进行开场主持,他对与会的各位嘉宾表示由衷感谢和热烈的欢迎,并邀请武汉市协和医院肿瘤中心领导伍钢教授、大会主席董晓荣、张盛教授进行大会致辞。 随着肿瘤的治疗迈入精准化治疗的时代,医学界一直致力于在抗癌之路上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案。本次会议共分为“上下求索”、“谋定后动”、“百家争鸣”三个章节,与会专家共同探讨了关于胸部肿瘤最新研究进展以及转化研究在临床上的应用。其中,三位青年学者——湖南省肿瘤医院的张永昌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的蒋涛教授、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的李力教授,分别针对《肺癌靶向转化治疗分享》、《NSCLC免疫治疗新策略及疗效标志物的临床转化研究》和《STK11突变型NSCLC诊治进展和原创探索研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通过多维度剖析,指出PD-L1和TMB均不能预测免疫+化疗疗效,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探索新的分子标志物将成为大家的重点关注领域。会议讨论环节中,武汉大学人民大学许斌教授、湖北省肿瘤医院杨彬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欧阳雯教授、咸宁市中心医院韩琦教授各抒己见,探讨了未来肺癌精准治疗的方向,现场氛围热烈,让大家意犹未尽。 会议最后,大会主席董晓荣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对参会的湖北省乃至全国众多专家同道表示由衷感谢,每个讲者的讲题和嘉宾的讨论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给今后的临床诊疗,甚至科研设计都带来了不的启发。希望各医院、各学科的专家能够通过此平台群策群力,共同推动胸部肿瘤治疗的进步,给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稿源: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委会/青委会
2021年年末之际,由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主办,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和黄石市中心医院共同承办的“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巡讲—黄石站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与鄂东南地区医院院级交流会”于2021年12月29日在素有“半城山色半城湖”美誉的黄石市如期举行。 受黄石市中心医院王钢胜院长邀请,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肿瘤放射研究所所长伍钢教授担任本次会议誉主席。王钢胜院长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董晓荣教授、咸宁中心医院舒诚荣教授共同担任会议主席。三位专家分别带领三家医院专家团队参加了此次会议,因疫情原因,咸宁专家团队以视频方式线上参会。会议聚焦肺癌、食管癌、肝癌免疫治疗的前沿进展和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以及安全性管理等热点问题,并对真实世界中免疫治疗的相关病例展开热烈讨论,与会专家均表示收获颇丰。 12月29日下午14点30,会议开场由黄石市中心医院胡文兵副院长主持,他向在特殊时期百忙之中莅临本次会议的伍钢教授和董晓荣教授专家团队以及线上参与的舒诚荣教授专家团队表示感谢,并介绍了本次会议议程内容以及参会专家,隆重邀请大会主席致辞。 名誉主席伍钢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表示,非常感谢王钢胜院长的邀请。在2021年年末之际,组织本次多学科的交流,各地专家团队聚焦目前免疫治疗最新进展和临床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开展交流探讨,共同提高诊疗水平,能够更好造福患者,非常有意义。 随后,大会主席王钢胜院长致辞,对此次会议所有专家的到来表示感谢,希望武汉协和医院专家团队能够传经解惑,共同总结交流过去一年肿瘤免疫治疗在临床中的热点问题和疑难病例,期待各专家团队在本次会议中有新收获。 接着,由大会主席董晓荣教授致辞,首先感谢王钢胜院长的邀请,希望能借助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平台,分享交流多学科肿瘤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与典型病例,在鄂东南地区更好落地推广免疫规范化治疗相关经验做法。她表示,此次会议将分享最新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让鄂东南地区符合条件的患者有更多的治疗方案选择。 最后,由大会主席舒诚荣主任线上作会议致辞。他表示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一起学习交流,进一步提高团队肿瘤治疗水平,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会议随后进入学术交流环节。第一环节学术分享由胡文兵副院长和舒诚荣主任共同主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胸部肿瘤科张瑞光教授分享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新进展”,主要分享了2021年WCLC与ESMO会后更新的免疫联合化疗与免疫联合抗血管生存治疗的最新数据,肯定了免疫联合治疗针对晚期肺癌治疗的成效。 大会主席董晓荣教授对现有免疫治疗最新的临床研究作了年终盘点,分享了III期肺癌最新临床研究治疗方案的阶段性成果,以及针对现有患者的较好治疗效果和展现的良好安全性。这些成果为III期肺癌患者的治疗方式提供了更多选择。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部肿瘤科刘翩教授分享了“从2021年中国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解读食管癌诊疗规范与常见问题”,从I期到IV期食管癌,从手术、根治性同步放化疗到免疫联合治疗等全面解读了食管癌诊疗规范与常见问题。她指出,合理的治疗时机、最佳的治疗策略以及安全问题,将使食管癌的治疗更加完善和高效。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腹部肿瘤科薛军教授分享了“原发性肝癌免疫治疗进展”。他从肝癌疾病的发生机制、现有原发性肝癌的治疗现状以及最新免疫联合治疗研究成果等方面,对肝癌免疫治疗方案作了系统梳理,让与会嘉宾深受启发。 学术分享环节后,黄石市第二医院李尚日医生和黄石市中心医院陈曦医生分别就食管癌、肝癌诊疗中的相关问题与刘翩教授、薛军教授交流,与会各位专家展开积极交流讨论,会议现场氛围十分热烈。 第二环节病例分享环节由黄石市中心医院唐昃教授和阳新县人民医院乐科发教授共同主持。 黄石市中心医院胸部肿瘤科赵德庆、胸部肿瘤科王小康、头颈肿瘤科石训仁等三位青年医生为大家带来了晚期肺腺癌、食管癌等三个临床病例治疗案例。 随后三位讨论嘉宾金超超医生、李松医生和梁毅医生针对病例里患者有三级以上放射性肺炎的处理以及恢复后是否重启;食管癌的免疫治疗时机以及食管瘘的预测和处理等提出了疑问,伍钢主任、董晓荣主任和刘翩教授作了详细的解答,并给出了专业的建议。 在精彩纷呈的专题报告和临床实践病例讨论后,大会主席王钢胜院长和董晓荣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们表示,本次交流会议是2021年多学科肿瘤治疗的年终盘点,希望2022年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通过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平台,将免疫治疗规范化的理念带到湖北省鄂东南的各个县市,一起推动湖北省肿瘤免疫治疗临床规范化项目的开展,为更多患者造福。至此,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巡讲—黄石站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与鄂东南地区医院交流会议圆满落幕! 稿源: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
湖北省抗癌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肿瘤医院/武汉市洪山区卓刀泉南路116号 电话:027-87670019 E-mail:guanhj3@163.com
鄂ICP备19003833号-1 技术支持: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