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7-28日,由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承办的“肿瘤免疫治疗新进展国家级继教班暨武汉协和胸部肿瘤高峰论坛”在武汉成功召开。会议共由2个半天组成,27日会议围绕多瘤种免疫治疗新进展及临床实践,28日会议围绕胸部肿瘤热点、焦点及前沿分别开展。疫情防控期间,会务组、与会专家在防护方面做好了充分准备,同时到场专家保持高涨的学习热度。本次会议共有国内、省内领域相关专家共计600人次线下,超过8000人次线上参会、学习,内容精彩纷呈,为各位专家提供了一场多维度、多学科的学术盛宴。
11月27日下午,会议在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委会姜瑶秘书的主持中拉开序幕,大会主席——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董晓荣教授对到场的各位专家表达了感谢。免疫治疗的出现,将不同亚专科的专家串联到一起,希望集结各亚专科的力量,共同将本次国家级继教班高质量完成。本次会议得到武汉协和医院、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湖北省抗癌协会各级领导多方大力支持。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肿瘤科主任杨坤禹教授、武汉协和医院季湘年院长、湖北省抗癌协会吴新红秘书长分别做开场致辞,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开场致辞后,会议进入学术环节。第一篇章主题为“云程发轫,培云图南”。邀请到来自襄阳市中心医院易铁男、荆州市中心医院徐炎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夏曙三位领域内知名教授作为主持参与。
会议第一位讲者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李贵玲教授,她的题目是“宫颈癌的免疫治疗”,自免疫治疗上市以来,难治的恶性妇科肿瘤增加了新的治疗手段,伴随着免疫治疗可及性的提高,通过免疫治疗和其他治疗模式的有机组合,可以发挥更好的效能,延长晚期宫颈癌患者的总生存。会议第二位讲者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陈静教授,她的题目是“软组织肉瘤免疫治疗进展”。陈静教授立足肉瘤治疗的历史进程,从基础到临床研究,生动的为在场专家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肉瘤免疫治疗布局画卷,让在场专家对肉瘤免疫治疗的未来充满期待。巅峰交流环节,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夏曙教授的引领下,来自襄阳市中心医院李青峰、襄阳市中心医院孙志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童凡、长江航运总医院程春来四位专家教授对前序讲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及看法,也引发了在场专家的深思和共鸣。
会议第二篇章主题为“不啻微茫,造炬成阳“,邀请到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廖永德、黄冈市中心医院刘静、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董佑红、恩施州中心医院赖琳四位教授作为主持参与。会议第三位讲者是本次大会主席,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董晓荣教授,她的讲题是”NSCLC围手术期治疗新进展”,董晓荣教授以目前取得阳性结果的CheckMate-816、IMpower-010等研究作为开篇,讲述了免疫治疗在围手术期的布局,分享了对于围手术期使用免疫治疗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作为接触免疫治疗较早的亚专科之一,NSCLC免疫治疗的脚步越来越快,期待未来免疫治疗在围手术期能有更多更成熟的数据,实现早用早获益。会议第四位讲者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马虹教授,她的讲题是”2021结直肠癌免疫治疗探索分析“,免疫治疗时代,消化道肿瘤逐渐发力。免疫治疗在结肠癌的应用以精准著称,不但展现了靶向治疗时代的高应答率,同时更带来了靶向治疗时代不具备的长期生存,超长待机。会议第五位讲者是来自湖北省肿瘤医院的胡胜教授,胡胜教授也是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他的讲题是“癌症中抗血管、化疗和免疫治疗的高阶联合策略”,作为集基础科研、临床诊疗于一身的专家,胡胜教授通过基础研究,结合临床试验,为在场专家阐述了多种治疗模式叠加是如何起到1+1>2能效的,让肿瘤患者获得更有效的治疗。巅峰交流环节,在恩施州中心医院赖琳教授的引领下,来自武汉市第一医院成薇婷、东风总医院郭俊、十堰市太和医院罗鸣、保康县人民医院孙皓四位教授分别结合各自临床实践,对在场的几位讲者进行相关提问。针对肺癌围手术期的靶向治疗,结肠癌免疫治疗的顾虑和联合模式,如何将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等问题展开讨论,现场氛围逐渐热烈。
会议第三篇章主题为“行远自迩,踔厉奋发“,邀请到来自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蔡君、随州市中心医院潘东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张瑞光三位教授作为主持参与,会议第六位讲者是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李娜教授,李娜教授同时是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她的讲题是”头颈部鳞癌免疫治疗进展“,对于头颈肿瘤来说,化疗和靶向治疗没有很好的解决头颈肿瘤尤其是头颈鳞癌有效率低、生存期短的问题,免疫治疗的出现,改写了晚期头颈鳞癌治疗指南,让患者获得了更长生存。目前单药免疫治疗或免疫联合化疗依旧是当今主流,希望在头颈肿瘤免疫可以发挥更大的能量。会议第七位讲者是来自湖北省肿瘤医院的杨彬教授,她的讲题是“EGFR突变阳性晚期NSCLC治疗优化选择”,对EGFR靶点的研究从未停止,一代、二代、三代TKI层层迭代,如何优化治疗模式,最大化总生存不是简单的加减法,只有更高级别的临床证据才能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巅峰交流环节,在武汉协和医院张瑞光教授的引领下,来自省内的几位专家学者,张广超、李俊、曾建昌、罗红兰几位青年才俊分别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和观点,并针对临床实践的问题进行提问。
会议第四篇章主题为“奋栮笃行,孜孜不倦“,邀请到了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徐双兵、东风总医院匡黎、宜昌市中心医院鲁明骞三位教授作为主持参与。会议第八位讲者是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许斌教授,他的讲题是”C-MET+ NSCLC精准诊疗策略“,C-MET作为为人熟知,但进展较少的靶点,伴随着研究的深入,C-MET逐渐有机会尝试精准化治疗,同样期待能有更多的治疗模式进行迭代,助力NSCLC患者长期生存。会议第九位讲者是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徐禹教授。她的讲题是“小细胞肺癌治疗进展”,作为肺癌领域的老大难,免疫介入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逐渐放出微光,局限期的小细胞肺癌也因为免疫治疗的研究布局透出希望。IMpower133、CASPIAN研究的出现,让小细胞肺癌的中位总生存时间超过了1年。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免疫联合或治疗模式组合改写指南,书写小细胞肺癌的长生存之路。巅峰交流环节,在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鲁明骞教授的引领下,来自省内的刘倩、孙超民、张正、顾兵几位青年专家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和观点,会场洋溢着百家争鸣的思想交织。
会议总结环节,由大会主席——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肿瘤放射研究所所长伍钢教授做相关点评。首先他感谢各位领导、专家对本次大会的支持和帮助。随后他表示免疫治疗在实体瘤治疗中获得突破性进展,为患者长期生存提供了可能,但是免疫治疗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索和研究。希望本次会议能够给大家带来启迪思考,推动湖北省内的肿瘤免疫规范化治疗。
11月28日上午,会议开始,执行主席——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董晓荣教授对参会的各位专家表示欢迎和感谢。本次会议得到众多肺癌大咖的倾力支持,尤其也得到武汉协和医院、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各级领导的大力帮助,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也希望本次会议能为大家持续输送精彩,启发临床诊疗新思路。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张涛主任、武汉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张玉教授分别进行开幕致辞,两位领导分别就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武汉协和医院的历史、学科发展、人才梯队建设、近年来的成就进行回顾,并对未来进行展望。两位领导共同寄语,希望肿瘤中心胸部肿瘤科在董晓荣教授的带领下,能再上新高度。随后,大会主席,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陆舜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范云教授分别在线上、线下对本次大会寄语,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开场致辞和寄语过后,会议进入学术环节。第一篇章主题为“回顾·展望:肺癌治疗进展盘点”,邀请山东省肿瘤医院郭其森、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宋启斌、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刘莉三位教授作为主持参与,会议第一位讲者是来自山东省肿瘤医院的于金明院士,受疫情管控影响,于金明院士无法亲临现场,通过录播进行授课。他的讲题是“肺癌放疗联合免疫治疗新进展”,于金明院士立足国际视角,高屋建瓴的对目前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现状进行梳理,对放疗如何将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的理念做形象比喻,进而对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未来进行盘点和展望。放疗、免疫治疗两种模式作为晚期肺癌患者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如何有机结合在一起。放疗剂量的选择,治疗顺序的先后,均是未来亟待解决的难点。
会议第二位讲者是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吴一龙教授,作为亲临现场的专家之一,吴一龙教授本人和他的讲题都得到了在场专家的高度关注。他的讲题是“2021肺癌重磅研究盘点”,作为肺癌领域常年全球文章引用量名列前茅的专家大咖,吴一龙教授对本年度已发表的肺癌重磅研究进行了相关梳理,从肺癌分期、治疗模式两个维度对现有研究归类。以免疫治疗为例,目前免疫治疗已牢牢占据驱动基因阴性晚期NSCLC一线治疗优选地位,CheckMate-816、IMpower-010等研究则将免疫治疗带入了围手术期阶段,未来免疫治疗应当在哪种分期哪种患者类型使用,希望更多研究给予答案。对于早期手术同时存在EGFR突变的NSCLC患者,术后应当采取哪种化疗或靶向治疗方案,MINERVA研究给予了更为精准的回答,并启示我们肺癌治疗可以做进一步细分,精准再精准。
会议第三位讲者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的陆舜教授,受制于疫情,陆舜教授选择线上直播授课,他的讲题是“从肺癌精准治疗看转化研究的重要性“,当今EGFR、ALK等通路靶向药物研究如火如荼,同质化竞争严重,如何将肺癌精准治疗和转化研究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脱颖而出,值得学者们进行深度思考。接下来,来自湖北省肿瘤医院的胡艳萍教授和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刘先领教授作为主持引领后续的学术环节。第四位讲者是来自吉林省肿瘤医院的程颖教授,同样由于疫情管制原因,程颖教授无法亲临现场,通过录播进行授课。她的讲题是“小细胞肺癌治疗的现在和未来”。程颖教授以小细胞肺癌的历史变迁为轴,重点分享了小细胞肺癌在免疫时代取得的突破。新的联合治疗模式,更早的介入时机,相信都会为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总生存带来更多空间。第五位讲者是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范云教授,范云教授通过线上直播接入,她的讲题是“NSCLC免疫治疗耐药临床管理及经验盘点”,国内免疫治疗可及性逐渐提高,应用愈发普及,不可避免的会遭遇免疫治疗耐药问题。如何克服耐药,最长化免疫治疗周期,是免疫治疗2.0时代需要解决的困局,范云教授梳理目前已有部分研究结果和尚在进行的研究,为参会专家开阔了思路。热点讨论环节,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周蓉蓉、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褚倩两位教授作为主持引领焦点对话,有幸邀请到来自襄阳中心医院易铁男、荆州市中心医院徐炎华、湖南省肿瘤医院张永昌、黄冈市中心医院刘静、东风总医院匡黎、咸宁市中心医院舒诚荣六位专家就前面讲者的讲题展开讨论,专家们各抒己见,并对在场的吴一龙教授进行相关提问,相信对未来的临床实践会有所裨益。
第二篇章主题为“困境·破局:肺癌治疗全程管理”,邀请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张俊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夏曙两位教授作为主持参与。第六位讲者是来自湖南省肿瘤医院的杨农教授,他的讲题是“肺癌转化医学研究实践分享”,杨农教授通过分享肺癌靶向耐药后的处理对策,有条不紊的陈述了肺癌转化医学研究设计的思路,如何通过理论研究的基础,更巧妙的开展转化研究,启迪了在场听众对于转化研究的新思考。第七位讲者是来自湖南省肿瘤医院的邬麟教授,他的讲题是“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管理和相关进展盘点”,在遇到免疫治疗不良反应时,应当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对于部分难治的不良反应,可以通过多学科会诊,采取高效能的处理对策。热点讨论环节,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孟睿教授作为主持引领焦点对话,宜昌市中心医院鲁明骞、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蔡君、随州市中心医院潘东风、襄阳市中心医院孙志华、湖南省肿瘤医院曾亮教授对转化研究和不良反应相关问题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引发与会专家的共鸣。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廖永德、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胡卫东教授作为主持参与,继续引领学术会议。第八位讲者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的李子明教授,同样受限于疫情,李子明教授采取线上直播,他的讲题是“非小细胞肺癌围手术期的治疗”。目前免疫治疗在围手术期的应用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以新辅助为例,更高的MPR甚至PCR都有可能转化为长期的生存获益,虽然还需要长期随访来验证此类结果,但研究结果确实让学界非常振奋。对于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相信未来还有无限可能。第九位讲者是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杨帆教授,受限于疫情,杨帆教授采取线上直播,他的讲题是“多灶肺癌的外科治疗现状及困惑”。杨帆教授从手术角度分析了多灶肺癌的处理难点,解决思路,如何结合药物进行全程化管理,以期更好的带来总生存的改善。热点讨论环节,来自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董佑红教授作为主持引领焦点对话,来自华中科技附属协和医院王思桦、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江文洋、许斌,湖北省肿瘤医院杨彬四位教授就围手术期和多灶肺癌的外科治疗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免疫治疗逐步前移,外科专家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希望通过多学科的联动,改善肺癌患者的总生存。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也是本次会议的执行主席董晓荣教授作为主持引出最后一位讲者,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的陆舜教授,陆舜教授带来的本场第二个讲题是“EGFR靶向治疗新传说-APPLLO到AENEAS研究来自中国的数据”,作为主要研究者,陆舜教授分享了阿美替尼从二线到一线进阶的研究历程,从me too逐渐转型的国内研究,在研究设计和实验结果方面都已经开始接近国际研究,基于亚组分析,同样也能看到药物在脑转移患者的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可防可控。热点讨论环节,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姚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刘羽、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张瑞光三位教授分享了自己的看法,EGFR已经是较为成熟的通路,不同的联合治疗模式是提高EGFR通路靶向药有效率的治疗途径,希望通过更多的临床实践探索来支持临床实践,探索未知,解答疑惑。
最后,董晓荣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对本次会议得到众多肿瘤界大咖的倾力支持,以及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各级领导的大力帮助,再次表达衷心的感谢。希望本次会议能够启迪肺癌的诊疗新思维,推进肺癌的精准化治疗。期待明年再聚。
稿源: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
湖北省抗癌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肿瘤医院/武汉市洪山区卓刀泉南路116号 电话:027-87670019 E-mail:guanhj3@163.com
鄂ICP备19003833号-1 技术支持:京伦科技